石鼓的端午 我们的节日
2021-06-10 10:38:25          来源:石鼓区委宣传部 | 编辑:罗亮华 李文恋 |          浏览量:4218

喧天的锣鼓敲起来,欢快的舞蹈跳起来,优美的歌声唱起来,幸福的生活端出来。石鼓喜迎端午节,这是我们的节日,这是我们的五月五。缤纷五月,瓜果飘香,禾苗青青,莺歌燕舞。包粽子、佩香囊、赛龙舟,拴五色线、插艾条、饮雄黄酒……这些年来的端午节,那些传统民俗已经逐渐淡出年轻人的过往,今天,我们可以在新时代生活场景中再次“深情回顾”:

想起儿时每逢端午,家家门口插菖蒲,挂艾叶,以求辟邪祛瘟疫;小孩胸佩五色香袋,驱避毒虫,期盼健康;还有弥漫淡淡清香、软糯可口的粽子,这是农历端午描摹的民俗风情画卷,而今人们早不知菖蒲、艾叶、五色香袋为何物,端午节只剩吃粽子。端午民俗是明显瘦身了。随着科技发展和城市化步伐加快,城市除了大厦就是街道,龙舟也无处可划,建筑除了钢筋就是水泥,防盗门没有缝隙可以插艾草、挂菖蒲。进入新时代,端午习俗渐渐被淡忘,端午节和其他传统节日一样,面临空洞化和符号化的问题。尤其对一些年轻人来说,传统节日的吸引力在下降。有人问了一句:你可知道端午节的来历,你做了哪些跟节日有关的活动?很多人都一脸茫然。生活在大城市的人,赛龙舟有点耍不开,挂艾草也不太好找,多少总得表示一下吧,于是端午节被简化成了“粽子节”。但是,现在的粽子也被商业化了,动不动就是包装镶金带银,明显不是给咱老百姓吃的。有人在微博里说,端午节期间,跑遍了各大超市,竟然没有买到正经的糯米小枣的粽子。于是这唯一的节日活动,也只好放弃了。端午节假期,很多人都是当周末过的,无非是旅游、购物、聚餐,于是端午节变成“旅游日”“购物节”“粽子节”,甚至还有人不解地问,端午节有那么重要吗,为什么也放假? 我们离不开节日,更不忍心看到所有节日沦为购物节、吃饭节。我们需要在传统之中找回彼此交流的底气:田园牧歌式人与自然的和谐意境、家庭成员的其乐融融、传统文化在我们内心深处的平静祥和那些淡淡的乡愁。我们可以沿袭时代变化,创新习俗,让端午文化内涵更丰厚。端午文化传承需要的不光是吃粽子,更需要用宣传唤醒更多人对端午节的文化记忆和心理认同感,同时以配套活动支撑端午文化,让其更贴近现代生活、走得更坚实。形成端午文化核心价值观。为了使传统节日能持续,为了使传统节日更“叫座”,需要不断增强和提升节日的魅力,需要不断展现和弘扬更多动人的细节,需要不断传播和推广一些具体仪式和鲜明的标志物,让我们的文化更自信。 端午节,今天我要把端午“端”出来,让石鼓更多年轻人爱上端午,爱上端午节。

很多人以为端午就是吃粽子,或者为了纪念屈原。其实,端午节的历史要比屈原更早,全国各地、很多少数民族都有过端午的习俗,也有更丰富多元的内涵。在泱泱中华五千年文明史上,端午既是民俗节日,亦是文化IP。据说,端午节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祭龙演变而来。这个古已有之的民俗大节,起源于中国,最初是古代江浙地区吴越部族崇拜龙图腾,并以龙舟竞渡形式祭龙祖的节日,比韩国的江陵端午祭早。仲夏午月午日,龙星飞升至正南中天,即如《易经•乾卦》中所曰“飞龙在天”。祭龙,以酬谢龙祖恩德、压邪攘灾、祈福纳祥。黑头发、黄皮肤,“我们叫龙的传人”。文化没有断流过,一直传承下来的只有中国。端午文化,闪耀着千百年来“天人合一”的自然观。2006年,经国务院批准,端午节、春节等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从2008年起,端午节成为国家法定节假日。韩国打算向联合国申报端午节为他们国家的遗产,这是对我们中国人的羞辱,端午节是中国人的,怎么可以让给别的国家去申报呢!这可能跟有些人喜欢过洋人的节日有关吧!经我国积极申报,2009年10月,端午节成功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成为人类共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加强对端午节等传统节日保护,将端午节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不仅彰显了端午节丰富的文化内涵,更重要的是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使我们的传统节日得到有效的保护,这对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守护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端午节”由来已久。分大端午和小端午。小端午是农历五月初五,大端午是在五月十五。“端”字有初始的意思,“端午”就是五月的第一个逢五。端午节是在中国节日中名称最多的:端午节、端阳、重五节、夏节、天中节、五月节、诗人节等。端午节的来源也有很多种,有纪念屈原说、龙说、纪念伍员说等20多种。最流行的是纪念屈原说。这是一段悲凉凄美的故事:据说,战国时期,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国家被侵略,在农历五月初五这一天,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含恨抱石头投汨罗江自尽,周围的人纷纷走到江边划船打捞。人们争先恐后要把屈原救上岸。打捞了很久以后,人们还不见屈原的尸体,就回家拿米团扔往江中,不让江中的鱼、虾、蟹等把屈原的尸体吃掉,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每年这一天纷纷涌到江边去凭吊屈原,所以在每年五月初五就有了赛龙舟、吃粽子、喝雄黄酒、悬艾草的风俗。其中赛龙舟最有特色。“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相较于其他传统节日,端午虽欢腾而热闹,却也多了几分沉毅和肃然。这种沉毅和肃然,来自浩荡千载的爱国情怀,折射出国人自古就有的国家意识和民族意识。仅以唐诗为例,储光羲的《观竞渡》、白居易的《竞渡》、刘禹锡的《竞渡曲》等篇目中,都提到了屈原。“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多次引用屈原名句,来弘扬鲜明的民族精神,彰显永恒的时代价值。在盼平安、祈富足之上,家国情怀也许才是端午节滚烫的主题歌。 端午节,从两千多年前的岁月之河上浓情而至,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祈愿与向往、延续着中华文脉浩荡传承的情怀与思想。端午,是离历史和家国最近的地方,亦是这个民族最柔韧、最坚定的方向。这一天,千载乡愁,今复嘹亮!

中国地大物博,端午文化更是绚丽多姿。这是一杯岁月的陈酿,这是历史河床上的文化路演。端午节还有一个传统;用艾叶驱蚊。以前医疗不发达,有些体弱残疾的人被蚊虫叮咬后会死亡,把艾叶放在门上有一种避邪的作用。人们还在端午节这天绑许多五彩的小扫帚。小扫帚是用麻线做成的。人们用各种染料把麻染成七彩线。绑制成1厘米长的小扫帚,再用一些小果壳染成各种各样的颜色,中间有一个小孔,将七彩线把小果壳穿在一起,绑在孩子们的手脚上,以示吉祥如意。总的来说 ,端午是美食节,亦是除秽驱病的除尘节、风流倜傥的诗人节、风光浪漫的运动节、情思绵长的女儿节……今天的端午文化,乘着“互联网+”和“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东风,绽放出智慧与价值的“万千花朵”。中国人的端午,不只是舌尖上的粽子节,而成为弦歌不断的文化磁场、根脉绵延的仪轨之所。今天的端午,更多时代特色的主题演出、综艺表演、民俗体验、非遗展示、专题讲座等遍地开花,每个人都能在形式多样的活动中找到自己心目中的端午模样。至于读诗诵诗赛诗、网上摘粽叶、自助配香包等活动,更是让端午文化有了数字化、全球化的表达。点点滴滴、桩桩件件,叫人想起那句话——“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节日放假给我们提供一个放松休闲的机会,这也是节日的功用之一,但是,节日不同于假日,在于它的文化内涵和传统力量。西方的节日大多与宗教相关,我们的节日要更世俗、更物质一些。一个明显的证据就是,我们的节日往往与某种吃的东西联系在一起,正月十五吃元宵、八月十五吃月饼、端午节吃粽子。当然,也不能就此认为,世俗化的节日就会行之不远,或者缺乏文化意义。节日是什么,其实就是一个民族的共同记忆,时间长了,共同记忆就成了一种文化。这种记忆可以表现为宗教仪式,也可以表现为琐碎的生活细节。可以说,各种节日活动和丰富习俗,就是进入我们传统文化的一套解码系统。比如,在我国的豫东不产稻米,没有人会包粽子,很多人也不知道屈原,但他们也过端午节,节日的习俗是蒸糖包、挂艾叶。从更广泛的意义上来说,端午是作为一个标记时间的节令存在,提醒人们注意防病驱疫,整理身心。传承传统节日,需要不断增强和提升节日的魅力,需要不断展现和弘扬更多动人的细节。然而,这些有关节日的细节、内涵,已经很少有人再告诉我们,更少有人来展现、传承。每到节日,唱主角的都是精明的商家,在奋力挖掘节日的商业价值。当然,传统节日也要与时俱进,为其注入新的内涵,但传统的价值,更多还是追寻一种远去的记忆,让人暂停下来,整理一下走得太快的灵魂。

走近石鼓端午节,我们更加感受到“种文化”这样一种鲜明的地域特色,更加感受到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志在石鼓”独特魅力。“我们的节日·端午”志愿服务活动“粽香飘石鼓·服务进万家”,根根丝线连,切切情意牵,党群干群关系渔水情深。在社区、在乡村,在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听花鼓、品美食、话发展。歌唱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改革开放好,歌唱人民幸福美好的新生活,广场歌舞响切石鼓大地。共同庆祝节日,共同体验节日习俗,让我们更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中小学校通过“说”端午、“画”端午的形式,开展“我们的节日·端午节”主题活动。围绕“端午”这一主题,利用升国旗在国旗下演讲,组织学生学习了有关端午节的知识。从端午节民谣、端午节由来、端午话习俗等方面谈感受,让学生明白端午节不只是粽子节、龙舟节,更是民族节、爱国节。在系列活动中让大家感受到了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浓郁的文化气息,进一步提升了城乡文明程度,居民文明素质,进一步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城唱响同一首“节日”歌,让石鼓人民从节日传承与创新中感受文化的自信与共享,把古老传统的端午还给老百姓,让老百姓从中享受尊严和幸福,让理想如同现实一样丰满。党的十八大以来,石鼓区城乡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发生了全方位的变化,产业变强了,村貌变美了,村道变多了,农民变富了,口袋有钱了。2021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开启建设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的第一年。今年我们将要过的是一个最中国最传统最热闹最温暖最文明最石鼓的端午节。红日升在东方,其大道满霞光,乡村振兴的道路在盛放,祈愿石鼓人民的路越走越宽,越走越顺,越走越亮,祝愿石鼓人民端午的节味一年更比一年浓,幸福生活芝麻开花节节高。

责编:罗亮华 李文恋

来源:石鼓区委宣传部

要闻
头条
我要报料

  下载APP